日前发布的《2018宁夏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显示,2018年宁夏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定。报告提到,PM10平均浓度为82微克/立方米,比2017年下降8.9%; 劣Ⅴ类水体“清零”,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监测的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。
曾几何时,药企异味扰民一直是银川环境顽疾,十几年来始终难以解决。去年,我区痛下决心,促使有关药企“离城”,以此拉开了相关污染企业搬离城区的序幕,有效提升了银川空气质量,也让群众看到了根治的希望。十几年的问题“一朝”解决,是全区上下真抓实干的结果。
这并非个例,《公报》背后,类似的“故事”还有很多。2018年,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先后召开有关会议30余次;自治区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贺兰山等地调研督办解决问题;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,淘汰燃煤锅炉367台、老旧车2.65万辆,31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;贺兰山自然保护区100多家厂矿企业全部关停退出;环保专项资金总投资30.41亿元,较2017年增长265%;拒绝多个“三高”项目来宁,实施行政处罚1028起、处罚金额1.2亿元,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16起……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,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全盘统筹决策部署,各有关单位一件件真抓实干,企业、市民积极配合的结果,这一切,都是干出来的。正因为有了真抓实干,贺兰山的肌体慢慢康复了,黄河的水质渐渐提升了,药企异味越来越淡了……
船到中流浪更急、人到半山路更陡。成绩可喜,但更应该清醒认识,我区产业结构偏重、能源结构偏煤等困难与问题依旧很多,离“美丽新宁夏”、离群众的期盼还有一段距离,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就要脚踏实地接着干,久久为功继续干。全区上下必须牢固、彻底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促转型,不能遇到困难就动摇、松劲、开口子,不能抱侥幸心理,持观望态度,必须咬紧牙关,克服困难,爬坡迈坎;必须有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决心,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,用硬作风啃掉硬骨头……唯有如此,“美丽新宁夏”才能愿望成真。